
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设备,其安全性和卫生状况备受关注。在医院等特殊场所,电梯不仅承担着人员运输的功能,还肩负着保障医疗环境清洁与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责任。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部分医用电梯的通风次数不足,低于 10 次 / 小时,这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通风系统是维持电梯内部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相关规范,医院电梯的通风换气次数应达到每小时 10 次以上,以确保空气流通、减少污染物积聚。然而,许多医院的电梯在设计或运行过程中未能满足这一标准。原因可能包括通风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风量设计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导致电梯内部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容易在密闭空间中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尤其是在医院这种高密度人群流动的环境中,电梯内频繁有人进出,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较高。如果通风系统不能及时将污染空气排出并引入新鲜空气,就容易造成病菌在电梯内部滞留,形成“微型污染区”。例如,某些医院的电梯在使用高峰期时,乘客密集、空气湿度高,再加上通风不足,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极易滋生,对免疫力较低的患者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电梯内的金属表面、按钮、轿厢壁等区域也容易成为细菌的附着点。即使在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长期缺乏有效通风也会让这些区域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一旦有患者或工作人员接触这些表面,就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影响诊疗效果和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需要重视电梯通风系统的优化。首先,应对现有电梯的通风系统进行全面评估,检查风机性能、风道设计以及通风量是否达标。其次,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清洁,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同时,可考虑在电梯内加装空气净化装置,如紫外线消毒灯、HEPA 过滤器等,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
另外,加强公众意识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医院可以向患者和工作人员宣传电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比如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使用一次性纸巾按电梯按钮等,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通过合理的排班和分流措施,减少电梯的拥堵情况,也有助于改善通风效果。
总之,医用电梯的通风次数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电梯内部的空气质量,还可能对医院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只有通过科学的设计、严格的维护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电梯环境的安全与洁净,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出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