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采购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功能和后期维护成本。在选型过程中,很多采购方会受到销售人员的推荐,而其中一些“冷门配置”往往被误认为是提升品质的必要选项。实际上,有些功能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大幅增加预算。本文将分析两个常见的不必要功能,并说明如何通过拒绝它们节省3万元以上的预算。
首先,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是一个常被推荐的“高端配置”。这种系统通常具备语音识别、自动报站、紧急呼叫等功能,听起来非常先进。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这类功能的实用性并不高。大多数电梯用户更倾向于传统的按钮操作,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不熟悉科技产品的群体来说,语音交互反而增加了操作难度。此外,该系统的安装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费用也不菲。如果选择配备这项功能,可能需要额外支付1.5万至2万元。相比之下,普通按钮控制已经足够满足日常需求,且更加稳定可靠。
其次,人脸识别开门系统也是不少销售极力推荐的功能。它声称可以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尤其适用于高档住宅或写字楼。但实际上,这一功能的使用场景有限。大多数情况下,住户仍然会使用门禁卡或密码进行进出,而人脸识别技术对光线、角度、面部遮挡等因素非常敏感,容易出现误识别或无法识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安装涉及复杂的硬件和软件集成,不仅增加了初期投入,还可能带来数据隐私方面的隐患。如果采购方选择放弃这一功能,至少可以节省1.5万元左右的费用。
除了上述两项功能外,还有一些其他“冷门配置”也值得警惕。例如,部分电梯厂商会推荐配备远程监控系统,声称可以实时查看电梯运行状态。然而,大多数电梯的运行状况可以通过常规的维护检查来掌握,远程监控更多是一种营销噱头,而非刚需。此外,LED显示屏虽然看起来美观,但其实际作用有限,仅用于显示楼层信息,与传统数字面板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且价格更高。
在电梯采购过程中,明确自身需求至关重要。许多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销售额,会刻意强调某些“高端”配置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这些功能可能并不适合项目实际情况。通过理性分析,拒绝不必要的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成本,还能确保电梯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总之,在电梯选型时,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科技”,而是要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和预算做出合理选择。拒绝这两项不必要功能,不仅能够节省3万元以上的预算,还能避免后续不必要的麻烦。采购方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与有经验的供应商沟通,确保最终选择的电梯既符合需求,又具备良好的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