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设备,其造价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本。然而,在实际采购过程中,许多开发商或业主被“低价”所吸引,却忽视了背后隐藏的猫腻。以下是常见的7个低价套路,帮助你识破这些陷阱,避免后期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1. 降低品牌与质量标准
一些供应商会以“国产替代进口”的名义,提供低配甚至劣质产品。例如,使用非标电机、低速曳引机、廉价钢丝绳等,虽然初期报价看似便宜,但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后期维护成本反而更高。
2. 隐瞒附加费用
部分供应商在报价时只列出基础设备价格,却不包含安装、调试、运输、土建改造等额外费用。等到签订合同后,才会逐步增加这些项目,导致总成本远超预期。
3. 虚假宣传“节能”“智能”功能
一些电梯厂商打着“智能”“节能”的旗号,实则只是添加了一些表面功能,如远程监控、语音播报等,并未真正提升能效或智能化水平。这类宣传往往让客户误以为购买的是高端产品。
4. 拼装电梯冒充原装进口
某些供应商将国外拆解的旧电梯部件重新组装,贴上标签后当作全新进口电梯出售。这种做法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和配件都难以保障。
5. 选用不合规的材料与结构设计
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厂家会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钢材、焊接工艺不达标、轿厢尺寸缩水等手段。这些做法虽能节省成本,却可能导致电梯运行不稳定、安全系数不足。
6. 忽视后期服务与保修条款
低价电梯往往伴随着“无售后”或“保修期极短”的条件。一旦电梯出现故障,维修费用高昂,且缺乏专业支持,给用户带来极大困扰。
7. 借口“特殊需求”抬高价格
有些供应商会在合同中设置模糊条款,比如“根据现场条件调整设计”,然后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追加费用。这类操作容易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额外支出。
总之,选择电梯时,不能仅看价格,更要关注品牌信誉、技术参数、售后服务以及整体性价比。建议在采购前多做调研,咨询专业人士,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评估,确保选购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电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