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梯维保工作中,依据部门规章与安全技术规范(TSG 系列),季度维保项目在半月项目基础上增加了多项重要内容,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油质检查:定期检查油质,若油品含有杂质、污染,或已分解、老化变质,必须随时更换。一般情况下,长期连续工作的减速机可6 - 8个月更换一次油,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的减速机可10 - 12个月更换一次。
换油要求:新减速机使用时,经运转7 - 14天(150 - 300小时)的磨合期后,必定更换新油;使用至3个月时必须二次更换新油。注入新油之前,要把和运转时所用的相同型号的油加热,然后用它清洗齿轮,且新油必须与原来使用的油品牌号相同,不应把不同牌号和不同类型的油品混用。
散热检查:为使减速机易于散热,其外表面应保持清洁,通气孔不得堵塞。如箱体升温过高,应检查油位是否过高,周围散热条件是否不好,以及是否由油质老化、冷却水量不够、冷却盘管内结垢冷却效果不好等原因导致。
漏油检查:减速机运转8小时后,密封件附近小面积浸润油为不渗油,浸润油面积扩展至底座为渗油,在地基上有积油为漏油。
轴承润滑:减速机中滚动轴承的润滑,常采用的润滑剂有润滑油和润滑脂两种。选择润滑油时,应考虑到轴承的负荷、转速、温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轴承的负荷大、温度愈高、采用润滑油的粘度应愈高;轴承的负荷小、温度低和转速高时,可用黏度小的润滑油。轴承中的润滑油过多或过少,都将引起轴承过热现象。当轴承转速n = 1500r/min时,油面应更低些。在轴承转动座圈圆周速度不大于4 - 5m/h时,可采用润滑脂润滑。采用润滑脂润滑时,轴承中润滑脂装入量可占轴承室空间的1/3 - 1/2。减速机中滚动轴承部门规章与安全技术规范(TSG 系列)季度维保项目的润滑法,可直接利用减速机油池中的润滑油,这时必须将减速机油池内的润滑油引入轴承。
曳引轮槽磨损检测
相关标准条款
TSG 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第A1.2.4.2条:检查曳引轮绳槽(带槽)是否无缺损或者不正常磨损。
TSG T7008—2023《电梯自行检测规则》第A1.2.4.2条:检查曳引轮绳槽(带槽)是否无缺损或者不正常磨损。
GB/T 31821—2015《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第4.2.4条:曳引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视为达到报废技术条件:绳槽磨损造成曳引力不符合GB7588—2003中9.3a)或b)要求;绳槽有缺损或不正常磨损;出现裂纹。
GB/T24478—2023《电梯曳引机》第4.3.3.7条:曳引轮槽(面)应采用与钢丝绳或包覆绳(带)耐磨性能相匹配的材质。曳引轮槽(面)材质应均匀,曳引轮绳槽的表面硬度差不应大于15HB。
TSG T7007—2022《电梯型式试验规则》第X6.3条:X6.3.1曳引轮绳槽槽面法向跳动:对于曳引驱动电梯主机,曳引轮绳槽槽面法向跳动允差为曳引轮节圆直径的1/2000。对于包覆带曳引的驱动主机,曳引轮曳引面法向跳动允差为曳引轮节圆直径的1/1000。对于包覆带用无带槽的曳引面,测量各曳引面最大外径之间的差值。X6.3.3曳引轮绳槽硬度:曳引轮绳槽面材质应当均匀,其硬度差不大于15HBW。
检测方法
目视法:观察是否导致钢丝绳接触槽底,各根钢丝绳在绳槽上的工作面高度差是否明显异常,绳槽内的钢丝绳最高点与曳引轮外圆面的缝隙高度是否过大等进行主观判断。当怀疑曳引轮存在一定磨损时,可结合空载曳引能力试验、上行制动试验、下行制动试验进行辅助判断。该方法简单、方便,但因无定量数据,对检验人员的经验性要求较高,且不排除现场环境影响,如钢丝绳润滑情况、电梯平衡系数大小等,故这是一种定性的判断方法。
角尺加塞尺法:将角尺一个直角边靠紧曳引轮端面,另一直角边沿曳引轮径向方向抵住最高的钢丝绳,最后用塞尺测量其余钢丝绳最高点与角尺间的间隙,衡量轮槽不均匀磨损程度。当曳引轮槽上的钢丝绳直径不均时,会影响判定结果。若以同一型号的标准滚柱卧入各个绳槽内,虽可排除钢丝绳直径的影响,但需拆除钢丝绳。对于在用电梯,此方法虽然可以测到轮槽的高低差数值,但测量效率低、成本高、操作不便。
曳引轮轮槽磨损专用测试仪:其结构组成主要包括主尺、游标尺、测量球、测针,同时配备5种规格专用调整球各1个,直径分别为8mm、10mm、12mm、13mm、16mm。其测量方法为:仪器经过精密校准后,将测量球放在绳槽内,下压主尺,使测针碰触绳槽底部,此时测量数据在主尺上的游标尺读取。主尺与测针相连,从测量球中间孔穿过。曳引轮轮槽磨损专用测试仪中主尺、游标尺与测针为一体化设计,集成于主尺上,测量球为中间有孔的半球形金属装置。该测试仪测量精度可达0.01mm,测量灵敏度及精度高。
其他项目
除了上述项目外,季度维保还可能包括对电梯其他机械部件的检查、电气系统的检测、安全装置的功能测试等,以确保电梯在季度周期内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