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的当下,电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然而,电梯维保单位未按合同维护,进而导致事故发生的情况时有出现,这不仅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还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当电梯因维保单位未按合同维护而发生事故时,首先要确保人员安全。物业值班人员接到报警或发现乘客被困电梯内时,一方面要通过监控系统或对讲机了解乘客被困的地点、人数、人员基本情况等,并对其情绪进行安抚;另一方面要及时联系电梯维保单位解救乘客,同时向值班领导汇报。电梯维保单位接报后,应立即安排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修,并与被困乘客取得联系,安抚其情绪,进行科学指导,同时自始至终与被困乘客保持沟通,并及时将现场情况向值班领导汇报。若电梯维保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救被困乘客,经值班领导同意后,应向公安部门或消防部门求救,并说明求救原因和具体情况。在解救过程中,若发现有被困人员晕厥、神志昏迷,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到场,以便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证据是后续维权的关键。被困乘客救出后,应立即向其表示慰问,并详细了解乘客的身体状况和需要,同时请其留下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及到本小区事由等,并做好记录,存档备案。此外,还需收集维保记录、事故调查报告(可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若现场有监控视频,也需保存(需物业盖章确认)。这些证据能够清晰地证明维保单位未按合同维护的事实以及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维保单位在维护保养中应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保证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并负责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如果电梯故障是由于维保单位的维护不当或疏忽导致的,维保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若维保单位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进行维护,或者维护过程中存在过失,导致电梯发生故障,那么维保单位就需要负责。不过,电梯故障的责任并不总是由维保单位承担。如果电梯故障是由于电梯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的,那么电梯的制造商或销售商可能需要承担责任;如果电梯故障是由于使用不当或者人为破坏导致的,那么责任可能由使用单位或者个人承担。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责任主体。
如果确定是维保单位的责任,可先尝试与维保单位进行协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财产损失等。若协商无果,可向社区调解委员会或住建部门申请调解。若调解仍无法解决问题,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住户需证明损害事实(如伤情)、因果关系(如电梯急坠导致受伤),维保单位则需举证已尽到维保义务(如维保记录、年检报告)。若存在产品缺陷,还可追加制造商为被告。
除了民事赔偿外,维保单位还可能面临行政和刑事责任。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责令维保单位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电梯维护保养许可证,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若因未按要求维保导致电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相关责任人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罪名,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电梯维保单位未按合同维护导致事故发生时,要通过及时应急处理、固定证据、明确责任、依法维权以及追究行政与刑事责任等多方面措施来解决问题,以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和电梯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