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梯智能化与网络化程度的提升,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已成为影响设备安全与可靠性的关键因素。GB 24807-2009《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电磁兼容 发射》作为我国电梯领域首个电磁兼容性标准,为行业提供了系统化的测试与评估框架。本文将从测试范围、方法、限值要求及实施意义四个维度,解析该标准对电梯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具体规定。
GB 24807-2009将电梯电磁兼容性测试划分为两大核心领域:
传导发射测试
针对电梯电源线、信号线等传导路径上的低频电磁干扰(0.15MHz-30MHz)。测试重点包括变频器、控制器等高频模块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电流,以及通过电源线向电网注入的干扰信号。
辐射发射测试
针对电梯设备产生的空间电磁辐射(30MHz-1000MHz)。测试范围涵盖电梯控制系统、驱动系统、通信模块等高频电子部件,评估其对外界无线电设备(如广播、通信基站)的干扰风险。
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测试环境与流程,确保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与代表性:
测试环境
屏蔽室:用于隔离外部电磁干扰,保证测试信号的纯净性。
人工电源网络(AMN):模拟电网阻抗,评估电源线传导发射。
频谱分析仪:测量辐射发射的场强与频谱分布。
测试工况
全速运行测试:电梯以额定速度运行,评估高频模块(如IGBT)的电磁泄漏水平。
启停与制动测试:模拟电梯启动、停止、制动等典型工况,评估动态过程中的电磁干扰。
异常状态测试:模拟电网电压波动、雷击等极端情况,验证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传导发射限值
电压限值:在0.15MHz-30MHz频段,电源线上的准峰值电压不得超过特定阈值(如66dBμV)。
电流限值:针对特定频率范围,限制谐波电流的幅值,避免对电网造成污染。
辐射发射限值
场强限值:在30MHz-1GHz频段内,空间辐射场强不得超过X dBμV/m(具体数值依标准版本而定)。
频段划分:对不同频段(如VHF、UHF等)设定差异化限值,确保测试的精细化。
合规性判定
标准明确规定,若电梯在全频段内均满足传导与辐射发射限值,则判定为合规;反之,则需整改。
保障设备安全
通过限制电磁发射,避免电梯对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航空导航系统等敏感设备的干扰,降低潜在安全风险。
推动技术创新
为满足标准要求,企业需采用滤波器、屏蔽材料、接地优化等技术手段,客观上促进了电梯电子技术的进步。例如,多层PCB设计、金属屏蔽外壳等方案已成为主流。
国际接轨与市场竞争力
GB 24807-2009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接轨,为企业出口产品提供技术依据,助力中国电梯品牌拓展海外市场。
高频干扰与能效的平衡
电梯变频器、控制器等高频模块在提升能效的同时,需通过EMC测试验证其电磁辐射是否超标。例如,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需兼顾节能与抗干扰能力。
待机模式的电磁管理
标准虽未直接规范待机能耗,但要求待机状态下仍需满足电磁兼容性限值。这倒逼企业优化待机电路设计,减少漏电流与高频噪声。
高频段干扰加剧
5G通信、Wi-Fi 6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入更高频段的电磁干扰,需更新测试标准与设备。
绿色节能与EMC的平衡
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馈装置等节能技术可能带来新的电磁兼容问题,需在节能与抗干扰之间寻求最优解。
国际标准协同
我国需积极参与IEC/TC20电梯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深度融合,提升国际话语权。
GB 24807-2009标准为电梯电磁兼容性测试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技术框架。从测试范围到方法,从限值要求到实施意义,该标准不仅规范了行业技术门槛,更推动了电梯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企业需紧跟标准步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满足电磁兼容性的同时,实现电梯设备安全与能效的最优化,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 粤公网安备441302020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