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推进,电梯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待机状态下的能源浪费问题日益受到关注。GB 24807-2009《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电磁兼容 发射》虽以电磁兼容性为核心,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与技术发展背景,该标准隐含了对电梯待机能耗的间接约束,并推动了后续相关节能标准的完善。本文将从标准内涵、技术逻辑、行业实践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解析其对电梯待机能耗的规范意义。
GB 24807-2009虽未直接提及“待机能耗”这一术语,但其对电梯电磁兼容性的严格要求,客观上对设备待机状态下的电路设计、电源管理提出了节能导向:
电磁干扰与待机能耗的关联性
标准规定电梯在待机模式下需满足传导发射与辐射发射限值(如电源线低频干扰限值、空间辐射场强限值)。这一要求迫使企业优化待机状态下的电路设计,减少不必要的电子元件工作,从而降低待机功耗。例如,通过改进控制板电源管理模块,减少待机时的待机电流泄漏。
待机模式下的电路冗余限制
为满足电磁兼容性测试,电梯需在待机时切断或降低非必要电路的供电,如显示屏背光、传感器冗余模块等。这一设计逻辑间接降低了待机能耗。
待机功耗的电磁干扰贡献
待机状态下的高频开关电源、微控制器等模块虽功耗较低,但可能因电路设计缺陷(如滤波不足、接地不良)产生电磁干扰。GB 24807-2009通过限制这些干扰源,倒逼企业采用低功耗、低辐射的待机电路设计。
待机模式下的能量回收
部分企业为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在待机时关闭主电源并切换至超级电容或备用电池供电。这一设计不仅降低了待机能耗,还提升了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待机能耗标准的补充完善
GB 24807-2009发布后,行业逐步意识到待机能耗的节能潜力。后续出台的《电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0256-2013)明确规定了电梯待机功率限值(如≤5W),与电磁兼容性标准形成互补。
技术升级路径
硬件优化:采用低功耗芯片、高效电源模块,减少待机时的漏电流。
软件控制: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待机模式的动态调整,如根据建筑使用规律自动切换深度待机与快速唤醒模式。
能量回馈:将制动能量储存至超级电容,待机时反向供电,减少对电网的依赖。
市场驱动效应
节能电梯逐渐成为政府采购、绿色建筑认证的优先选项。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共建筑项目明确要求电梯待机功耗≤3W,倒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
待机能耗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将使电梯待机能耗管理更加精细。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待机电流,结合建筑使用数据预测待机时长,动态调整节能策略。
待机能耗的国际标准接轨
IEC 62040-3等国际标准已对不间断电源(UPS)的待机能耗提出明确要求。我国电梯行业需加快与国际标准融合,推动待机能耗测试方法的统一。
全生命周期节能理念
未来电梯设计将更注重待机能耗与设备寿命、维护成本的平衡。例如,采用长寿命电池替代传统电容,减少待机状态下的能量损耗与更换成本。
GB 24807-2009虽未直接规范待机能耗,但其对电磁兼容性的严格要求为电梯节能设计提供了技术路径。从隐性约束到显性规范,待机能耗已成为电梯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指标。随着技术进步与标准升级,电梯待机能耗将进一步降低,为建筑节能与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企业需紧跟政策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满足电磁兼容性的同时,实现待机能耗的最优化,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 粤公网安备441302020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