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4807-2009聚焦于电梯设备的电磁发射性能,明确规定了传导发射与辐射发射的限值要求:
传导发射限值
针对电梯电源线上的低频电磁干扰(0.15MHz-30MHz),标准要求其电压水平不得超过特定阈值(如准峰值限值、平均值限值)。这一要求旨在防止电梯运行时通过电源线向电网注入干扰信号,影响其他设备正常工作。
辐射发射限值
针对电梯设备产生的空间电磁辐射(30MHz-1000MHz),标准设定了场强限值(如30MHz-1GHz范围内场强不得超过X dBμV/m)。此条款主要约束电梯控制系统、变频器等高频模块的电磁泄漏,避免对无线电通信、医疗设备等产生干扰。
测试方法
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测试环境与流程,包括使用屏蔽室、人工电源网络(AMN)、频谱分析仪等设备,模拟电梯实际运行场景下的电磁干扰情况。测试需覆盖电梯全速运行、启停、制动等典型工况,确保结果全面可靠。
电梯电磁兼容性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
内部干扰源
变频器、控制器等电子设备在高速开关过程中产生高频谐波,可能通过电源线或空间辐射传播。例如,IGBT模块的快速通断会引发电压尖峰与电流突变,形成电磁干扰。
外部干扰影响
电梯运行环境复杂,可能遭受雷电、无线电广播、工业设备等外部干扰。若设备抗干扰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控制系统误动作、传感器失灵等问题。
保障运行安全
通过限制电磁发射,可避免电梯对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航空导航系统等敏感设备的干扰,降低潜在安全风险。
提升系统可靠性
符合EMC标准的电梯设备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减少因电磁干扰引发的故障停机,延长设备寿命。
满足国际法规要求
GB 24807-2009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接轨,为企业出口产品提供技术依据,助力中国电梯品牌拓展海外市场。
推动技术创新
为满足标准要求,企业需采用滤波器、屏蔽材料、接地优化等技术手段,客观上促进了电梯电子技术的进步。例如,多层PCB设计、金属屏蔽外壳等方案已成为主流。
加速产业升级
EMC标准的实施倒逼中小企业提升技术能力,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型,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完善测试体系
标准发布后,第三方检测机构纷纷建立EMC实验室,提供从型式试验到认证的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合规提供便利。
随着电梯物联网、远程监控等技术的普及,未来电磁兼容性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高频段干扰加剧
5G通信、Wi-Fi 6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入更高频段的电磁干扰,需更新测试标准与设备。
绿色节能与EMC的平衡
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馈装置等节能技术可能带来新的电磁兼容问题,需在节能与抗干扰之间寻求最优解。
国际标准协同
我国需积极参与IEC/TC20电梯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深度融合,提升国际话语权。
GB 24807-2009标准为电梯电磁兼容性设定了技术底线,其意义不仅在于规范市场,更在于引导行业向安全、可靠、智能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电梯电磁兼容性将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企业唯有紧跟标准步伐,持续创新,方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opyright © 2022-2025 粤公网安备44130202001247